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发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笔者深入基层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产能过剩和内外需下降带来的风险
目前,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激烈订单减少,小企业资金成本、人工成本高涨,信贷规模紧缩融资难,税负过重,这些对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
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受内外需下降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盈利率不高,自有积累较少,抗风险能力差,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别是销售淡季,存货积压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给贷款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企业经营周转出现困难初期某些企业主往往借用民间资金转贷进行掩盖,但资金链紧张后民间借贷风险逐渐向银行体系传递。另外同行业企业的生产流通及上下游企业在某个区域相对集中,使银行信贷资产区域性风险与行业风险具有一定的重合度。
(二)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小微企业良莠不齐,有些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小微企业法人代表的素质、性格、个人行为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或成败。多数小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缺陷,经营方式不够稳健,对外担保决策大多属于法人代表哥们义气,经营业绩不佳和不加以研究的对外担保最终导致公司出现风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主近年来甚至有赴境外豪赌现象,某些信贷人员在贷前对借款企业主品质背景审查不够充分,贷后管理更是流于形式,留下了风险隐患。
(三)担保类贷款的风险
(1)担保机构信用风险
大多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因此一般都乐于和担保公司合作,这样一来,导致小微企业贷款过度依赖担保机构。但由于国内信用担保公司整体规模较小、出资比较分散、监管制度也不够健全等诸多原因,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业务面临着一些风险。银行对担保公司与小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银行很难完全掌握客户真实信息,其资金链断裂之时风险立即完全暴露。
(2)担保圈贷款风险
近年来,银行采取内部制度控制的方式有效扼制了传统上的互保现象,但企业将互保形式转为连环担保,即甲为乙担保,乙为丙担保,丙为丁担保……这样在一定区域内就形成了担保圈,连环担保极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担保圈系统性风险。
担保圈贷款问题形成情况比较复杂、 涉及面广、区域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客户群体问题突出。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担保圈贷款的管理在日常管理流程中未能有所体现。
(四)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1)各种考核倒逼小微贷款的发放带来不少隐患商业银行面临考核的困境,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业务网点遍地开花,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在相关利益驱动机制下,为了业务指标的完成,某些银行信贷业务员甚至为中小微企业违规发放贷款,授信额度超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的过度授信现象并不鲜见,得到贷款支持的企业主往往盲目扩张或将贷款挪作他用。
(2)单从产品设计来看,银行现有信贷产品是比较完美的,但实际工作中多个环节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无法做到产品设计时的要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比如需由信贷客户经理进行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同时随时监控客户销售款、应收账款回笼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虚构贸易背景、开立的回款专用账户被绕开入账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传统贷款还款模式下贷款到期必须先还后贷,这就给小微企业带来还款时点资金周转压力忽然增大的问题。部分借款期限和经营资金回笼周期不一致的小微企业无奈之中求助于地下钱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筹措资金度过还款时点这个难关,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甚至有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企业还款时点资金周转压力大的机会介绍非法金融活动从中牟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非法金融活动存在的需求,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给小企业经营资金的周转带来风险隐患。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较低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各种模式竞相发展,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似乎有望得到缓解。但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许多在P2P平台上申请贷款的企业都是不符合银行对借款人的资质要求的,其利润率也无法覆盖在网贷平台融资的高额成本。而且P2P平台大多风控体系与能力不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所以坏账风险比较大。截至2014年11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1540家,贷款余额达896.41亿元,目前已发生多起P2P网贷平台实际控制人诈骗、跑路事件,问题平台达到257家。